1.1.1 抽样
从每个组批产品中随机抽取6张作为一组检验样品进行除吸水量、甲醛释放量项目外的出厂检验。
从三个组批产品中各随机抽取2张(共随机抽取6张)作为一组检验样品进行吸水量、甲醛释放量项目的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应从正常生产时的产品中随机抽取6张墙板和1张墙体作为一组检验样品进行。
1.2 判定规则
1.2.1 单项检验结果的判定应按GB/T 8170中修约值比较法执行。
1.2.2 对于墙体的外观质量、尺寸允许偏差指标,当检验样品中出现1张不合格(检验项目一项或一项以上不合格)时,应在同一批产品中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进行复验,复验仍有一项不合格时,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当2张或2张以上不合格时,则判定为该批产品不合格。
1.2.3 对于墙板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当检验样品中出现1项不合格时,应在同一批产品中抽取双倍数量样品对不合格项进行复验,复验仍出现不合格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当2项或2项以上不合格时,则判定为该批产品不合格。
2 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2.1 标志
2.1.1 标志应标注在产品的外包装上。
2.1.2 在每个包装件上的明显位置或产品表面的角部位置应粘贴产品标签,并注明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注册商标;
b) 生产厂名、地址、邮编、电话;
c) 生产日期或批号;
d) 产品标记;
e) 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其中应有检验人员代号,检验部门印章;
f) 主要物理和力学技术参数;
g) 产品说明书和出厂合格证。
2.1.3 图案应符合GB/T 191及GB 6388的规定。
2.1.4 在每个包装件的明显位置或产品表面的角部应有明显的“小心轻放”、“防潮”等字样及标志。
2.2 包装
2.2.1 散装按长度分类,角铁护边,用绳固定。
2.2.2 箱装采用型钢及金属薄板或木板等材料包装。
2.2.3 墙体之间宜衬垫聚乙烯膜或牛皮纸隔离。
2.2.4 每个包装件内应规整、清洁、干燥。
2.3 运输
2.3.1 产品可用汽车、火车、船舶或集装箱运输,汽车可以散装运输,其他运输工具只能箱装或捆装运输。
2.3.2 运输过程中,墙板应侧立贴实,用绳索等紧箍,支撑合理,避免破损和变形。
2.3.3 存放处应平整,减少震动,防止碰撞,避免受压或机械损伤,应有防雨措施,严禁烟火。
2.3.4 对于有侧立搬运要求的产品,严禁平抬。
2.3.5 严禁同化学活性物质及潮湿材料装在同一个车厢、轮船、集装箱内运输。
2.3.6 产品装卸时,避免摔扔、碰撞,严禁抛掷。
2.4 贮存
2.4.1 应在清洁、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气氛、防止雨雪浸入的仓库内贮存。露天贮存,需隔离侵蚀介质,应采取防水、防潮措施。
2.4.2 贮存场地应坚实、平整、散装堆放高度不应超过1.5m。堆底应用木条或泡沫板铺垫,垫木间距不应大于2.0m。
2.4.3 对于需侧立式贮存时,板面与铅锤面夹角不应大于15°,堆长不应超过4m,堆层不应超过二层。
2.4.4 贮存时,应远离热源,不应与化学药品接触。
2.4.5 产品应按型号、规格、等级分类贮存。
2.4.6 贮存期超过6个月,宜翻转板面朝向和侧边位置。贮存期限超过12个月,产品应在出厂或使用前重新抽检。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玻纤增强无机材料复合保温墙体构造示例
A.1 钢骨架复合墙体
钢骨架复合墙体构造示意见图A.1。
说明:
1—钢骨架;
2—玻纤增强无机材料复合保温墙板;
3—连接件。
图A.1 钢骨架复合墙体构造示例
A.2 轻钢龙骨复合墙体
轻钢龙骨复合墙体构造示意见图A.2。
说明:
1—玻纤增强无机板;
2—轻钢龙骨;
3—填充保温材料。
4—玻纤增强无机材料复合保温墙板;
5—连接件
图A.2 轻钢龙骨复合墙体构造示例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外围护墙体外叶板主要性能
外围护墙体外叶板主要性能应符合表B.1的规定。
表B.1 外围护墙体外叶板主要性能
项目
|
指标
|
表观密度(g/cm3)
|
≥1.2
|
吸水率(%)
|
≤10
|
不透水性
|
24h检验后允许板反面出现湿痕,但不应出现水滴
|
湿度变形(%)
|
≤0.07
|
饱水状态抗折强度(MPa)
|
Ⅰ
|
≥7
|
Ⅱ
|
≥13
|
Ⅲ
|
≥18
|
Ⅳ
|
≥24
|
耐久性
|
抗冻性
|
冻融循环后,板面不应出现破裂分层。
冻融循环试件与对比试件饱水状态抗折强度的比值应≥0.80
|
耐热雨性能
|
经50次热雨循环,板面不应出现可见裂纹、分层或其他缺陷。
|
耐热水性能
|
60℃水中浸泡56d后的试件与对比试件饱水状态抗折强度的比值应≥0.80
|
耐干湿性能
|
浸泡-干燥循环50次后的试件与对比试件饱水状态抗折强度的比值应≥0.75
|
燃烧性能等级
|
不应低于A级
|
放射性
|
内照射指数IRa≤1.0
外照射指数Iγ≤1.0
|
注:冻融循环次数为严寒地区100次,寒冷地区75次,夏热冬冷地区50次,夏热冬暖地区25次。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耐候性试验方法
C.1 试验仪器与设备
试验仪器与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耐候性试验箱:控制范围符合试验要求,每件试样的测温点不应少于4个,每个测温点的温度与平均温度偏差不应大于5℃,试验箱壁厚0.10m~0.15m,试验箱能够自动控制和记录试样的表面温度。
b) 试验架:钢架,试验架应足够牢固,并可安装到耐候性试验箱上。试验架尺寸应满足:
1)面积不应小于6.0m2;
2)宽度不应小于2.5m;
3)高度不应小于2.0m。
C.2 试样制备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试样由试验架和受测墙体组成,试样数量1个。
b) 墙体应牢固安装在试验架上,安装完成后应在室内放置24h。
c) 试样应包含2种宽度尺寸的组合墙体,2块组合墙体之间的竖向接缝应与组合墙体的实际构造保持一致。
d) 组合墙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左边的组合墙体单元宽度应为1.2m,上角处应预留一个宽0.4m、高0.6m的洞口,洞口距离边缘应为0.4m;
2)右边的组合墙体单元宽度不应小于1.3m,并应至少包含1条横向复合墙板拼缝和1条竖向复合墙板拼缝,拼缝应位于组合墙体单元中间,拼缝应与组合墙体的实际构造保持一致。如图C.2所示。
e) 2块组合墙体可用不同类型的饰面材料。
C.3试验过程
C.3.1组装试样
按下列规定组装试样:
a)试样应与耐候性试验箱开口紧密接触,试样外沿应与耐候性试验箱外沿齐平;
b)在试样表面按面积均布粘贴表面温度传感器。
说明:
1—组合墙体一;
2—组合墙体二。
图C.2 试样示意图
C.3.2热雨循环80次
进行热雨循环80次,每20个热雨循环后,对饰面层的外观进行检查并做记录。热雨循环条件如下:
a)加热3h,在1h内将试样表面温度升至70℃,并恒温在(70±5)℃,试验箱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10%~20%范围内;
b)喷淋水1h,水温(15±5)℃,喷水量1.0L/(m2·min)~1.5L/(m2·min);
c)静置2h。
试样完成热雨循环后,在空气温度10℃~30℃、相对湿度不低于50%条件下放置2d,然后进行热冷循环。
C.3.3冷热循环5次
进行热冷循环5次,在热冷循环结束后,对饰面层的外观进行检查并做记录。热冷循环条件如下:
a)加热8h,在1h内将试样表面温度升至50℃,并恒温在(50±5)℃,试验箱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10%~20%范围内;
b)制冷16h,在2h内将试样表面温度降至-20℃,并恒温在(-20±5)℃。
试样完成热冷循环后,在空气温度10℃~30℃、相对湿度不低于50%条件下放置7d,然后进行冻融循环。
C.3.4冻融循环25次
进行冻融循环25次,在冻融循环后,对饰面层的外观进行检查并做记录。冻融循环条件如下:
a)喷淋水1h,水温(15±5)℃,水量1.0L/(m2·min)~1.5L/(m2·min);
b)恒温1h,保持试样表面温度(20±5)℃,试验箱内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0%;
c)冷冻5h,在1h内将试样表面温度降至-20℃,并恒温在(-20±5)℃;
d)恒温1h,在0.5h内将试样表面温度升至20℃,并恒温在(20±5)℃,试验箱内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0%。
试样完成冻融循环后,在空气温度10℃~30℃、相对湿度不低于50%条件下放置7d,然后依次进行外观检查、抗弯极限承载力测定、耐撞击性能测定、拉伸粘结强度测定。
C.3.5外观检查
按下列规定进行外观检查:
a)目测检查试样有无可见裂缝、粉化、空鼓、剥落等现象。有裂缝、粉化、空鼓、剥落等情况时,记录其数量、尺寸和位置;
b)按不同类型的饰面材料分别进行检查。
C.3.6抗弯极限承载力、耐撞击性能、拉伸粘结强度测定
a)按下列规定进行抗弯极限承载力测定:
1)每个墙板系统安装单元应分别进行测定;
2)按JG/T 423的规定进行。
b)按下列规定进行耐撞击性能测定:
1)每个墙板系统安装单元应分别进行测定;
2)按GB/T 21086-2007中附录F的规定进行。
c)按下列规定进行拉伸粘结强度测定:
1)每个墙板系统安装单元测点6个,尺寸为100mm×100mm,测点应在试样表面均布,断缝切割至夹芯层表面;
2)按JGJ 110的规定进行。
C.4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试样外观试验结果为有无可见裂缝、粉化、空鼓、剥落等现象。
b) 每个墙板系统安装单元的抗弯极限承载力应分别计算,计算所得数值应与未做耐候性试验的抗弯极限承载力数值进行对比,并计算保留率,精确到0.1%。
c) 每个墙板系统安装单元的耐撞击性能不应低于未做耐候性试验的耐撞击性能。
d) 每个墙板系统安装单元的拉伸粘结强度应分别计算,拉伸粘结强度试验结果为各自6个试验数据中4个中间值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到0.01MPa。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不透水性试验方法
D.1 试样制备
试样的尺寸与数量:尺寸200mm×200mm,数量3个。
D.2 试验过程
将试样四周密封,使外叶板朝下浸入室温水中,浸入水中的深度为2mm~5mm,浸泡24h后观察是否有水透过内叶板(为便于观察,可在水中添加颜色指示剂)。
D.3 试验结果
3个试样浸水24h后內叶板未出现湿痕,判定为“内侧未渗透”;內叶板出现湿痕,但未出现水滴,判定为“24h检验后允许板反面出现湿痕,但不应出现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