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 大空间混响时间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要求,应通过建立室内空间几何模型及设定吊顶、墙面、地面的吸声系数参数计算分析室内声学混响环境。
6.5.5 民用建筑声学音质计算应包括体型设计、混响时间设计与计算、音质模拟分析等方面内容;扩声系统设计应包括最大声压级、传声频率特性、传声增益、声场不均匀度、语言清晰度等设计指标,设备配置及产品资料、系统连接图、扬声器布置图、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成果等。
附录A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专项报告要求
附录A.1 日照计算分析报告要求
A.1.1 场地日照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项目地点、规模、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含拟采用日照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及选用的模拟软件介绍。
2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详细描述计算区域选取原则和方法。
2)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项目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3)应详细描述计算域内网格的划分原则。
3 边界和初始条件应满足下列规定:
1)日照边界参数应包括模拟区域地形、模拟区域范围内的建筑等;
2)日照模拟输入条件应包括项目地理位置、气候区、城市规模等级、日照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最小扫掠角、最小连续计算时间、底层窗台面等。
4 模拟结果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底层窗台面高度处的水平模拟计算分析图,建筑立面的日照模拟计算分析图;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录A.2 场地风环境及热岛计算报告要求
A.2.1 场地风环境及热岛模拟分析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项目地点、规模、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含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及选用的模拟软件介绍。
2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详细描述计算区域选取原则和方法。
2)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项目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3)应详细描述网格划分的方法,壁面附近网格处理,网格划分应以最终得到网格无关解作为原则。
4)对于有网格质量检查功能的软件应提供网格质量分析结果;
3 控制方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给出本项目中所采用的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
2)当流动为湍流流动时,应给出湍流模型的具体公式或方程,并应阐明湍流模型的适用依据;
3)当有辐射传热时,应给出辐射模型的具体公式或方程,并应阐明辐射模型的适用依据;
4)当有传质过程时,应给出传质的具体控制方程;
5)当有两相流动时,应给出两相流的控制方程;
6) 控制方程应反映实际项目流动与传热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4 边界和初始条件应满足下列规定:
1)报告应给出主要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2)当计算是非稳态问题时,应给出初始条件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3)边界条件应反映实际项目流动与传热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5 计算方法应满足下列规定:
1)控制方程的每一项(广义源项除外)所采用的差分格式说明应详细;
2)报告应说明压力-速度耦合采用的算法;
3)报告应说明各项松弛因子的取值;
4)报告应说明判定收敛的条件;
5)对于非稳态计算,应详细说明时间步长和每个时间步长的迭代次数;
6 模拟结果分析应满足下列规定:
1)模拟结果应是计算收敛后的结果,报告应提供相应的收敛曲线;
2)报告应将主要位置的流场、温度场和压力场等以矢量或云图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并应分析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录A.3 环境噪声计算分析报告要求
A.3.1 场地环境噪声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项目地点、规模、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含拟采用环境噪声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及选用的模拟软件介绍。
2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详细描述计算区域选取原则和方法。
2)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项目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3 边界和初始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环境噪声模拟边界参数应包括噪声源、模拟区域地形、模拟区域范围内的建筑等;
2)环境噪声模拟输入条件应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内的建筑模型、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区域范围内街道、公路、声屏障,区域地块内实地测试的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数据报告和区域地块内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数据报告。
4 模拟结果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水平噪声面(高度1.2m)模拟计算分析图和垂直噪声面(建筑窗外1m)模拟计算分析图;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录A.4 自然通风计算分析报告
A.4.1 自然通风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项目室内建筑概况、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含拟采用自然通风模拟所要分析的问题描述,及选用的模拟软件介绍。
2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应满足下列规定:
1)应详细给出模拟方法的选取及理由;
2)应详细描述计算区域选取原则和方法;
3)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项目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4)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时应详细描述网格的划分原则。
3 边界和初始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时应给出主要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以及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2)采用多区域网络模拟方法应给出洞口压力边界条件、风口压力条件或风压系数及其他边界条件;
4 计算结果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时,报告应包括主要截面的模拟计算分析图;当采用多区域网络模拟方法时,报告应包括各开口流量和流向示意图;
2)报告应包括室内通风通风量及各房间的通风换气次数;
3)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录A.5 气流组织计算分析报告
A.5.1 气流组织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项目室内建筑概况、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含拟采用气流组织模拟所要分析的问题描述,及选用的模拟软件介绍。
2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应满足下列规定:
1)应详细描述计算区域选取原则和方法;
2)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项目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3)应详细描述网格的划分原则。
3 边界和初始条件应满足下列规定:
1)气流组织模拟分析主要的边界条件应包括地面、建筑壁面或内部物体表面的速度边界条件及热边界条件;
2)气流组织模拟分析的初始条件应包括机械送风口及回风口的温度、湿度、风速、压力等。
4 计算结果分析应满足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主要截面的模拟计算分析图;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录A.6 空气品质计算分析报告
A.6.1 空气品质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项目室内建筑概况、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含拟采用空气品质模拟所要分析的问题描述,及选用的模拟软件介绍。
2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详细给出模拟方法的选取及理由;
2)应详细描述计算区域选取原则和方法;
3)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项目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4)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时应详细描述网格的划分原则。
3 边界和初始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时应给出主要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2)采用多区域网络模拟方法应给出洞口压力边界条件、风口压力条件或风压系数及其他边界条件(包括热源、通风条件、时间进度、室内温湿度,以及污染源类型、污染源数量、污染源特性等);
4 计算结果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时,报告应包括主要截面的模拟计算分析图;
2)当采用多区域网络模拟方法时,报告应包含各计算区域污染浓度变化曲线、房间污染负荷、污染源组成比例、典型时刻污染浓度建筑区域分布图等;
3)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录A.7 室内光环境计算分析报告
A.7.1 室内光环境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项目室内建筑概况、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含拟采用光环境模拟所要分析的问题描述,及选用的模拟软件介绍。
2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详细描述计算区域选取原则和方法;
2)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项目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3)应含计算平面的网格划分原则。
3 边界和初始条件应满足下列规定:
1)光环境模拟边界参数应包括天空模型的选取以及光气候区的选取;
2)光环境模拟输入条件应包括建筑饰面材料的反射比和建筑门窗的光学性能、反射次数。
4 计算结果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将应包括主要平面的模拟计算分析图及采光统计结果;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录A.8 室内环境噪声计算分析报告要求
A.8.1 室内环境噪声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应包括项目室内建筑概况、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含拟采用环境噪声模拟所要分析的问题描述,及选用的模拟软件介绍。
2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详细描述计算区域选取原则和方法。
2)几何模型应反映实际项目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详细阐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3 边界和初始条件应满足下列规定:
1)环境噪声模拟边界参数应包括噪声源、室内模拟区域范围、模拟区域周围的建筑等;
2)环境噪声模拟输入条件应包括目标区域范围内的建筑模型、区域范围内的室内概况、区域范围内街道、公路、声屏障,区域地块内实地测试的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数据报告和区域地块内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数据报告。
4 计算结果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水平噪声面(高度1.2m)模拟计算分析图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件B 建筑及暖通空调系统模拟计算运行参数表
B.0.1 建筑节能计算中,供暖空调系统逐时负荷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 当系统为间歇式运行时,建筑物的工作时间按表B.3.3-1确定;
2 供暖空调房间温度按表B.3.3-2确定,且考虑室内温度±1℃的正常波动;
3 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开关时间按表B.3.3-3和B.3.3-4确定;
4 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按表B.3.3-5确定;
5 房间人员在室率按表B.3.3-6确定;
6 新风量和新风运行时间按表B.3.3-7和B.3.3-8确定;
7 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和使用率按表B.3.3-9和B.3.3-10确定;
8 人员的散热量和散湿量按表B.3.3-11确定;
9 大型综合体建筑根据建筑功能,按表中相近功能建筑划分区域类型后取值。
10 对办公、商业、宾馆、教育和医疗建筑中的房间类型详细分类,按表B.3.3-12、B.3.3-13、B.3.3-14、B.3.3-15、B.3.3-16确定;
11 针对每种房间类型,标准化的计算边界条件(包括人员、灯具、设备、系统等参数设置及作息规律)按B.3.3.1~B.3.3-16确定。
表B.3.3-1 建筑物的工作时间表
建筑类别
|
系统运行日期
|
工作时间
|
商场
|
全年
|
9∶00~21∶00
|
公路客运站
|
全年
|
8∶00~22∶00
|
铁路客运站
|
全年
|
7∶00~24∶00
|
航空港-旅客公共区
|
全年
|
0∶00~24∶00
|
体育建筑
|
全年
|
9∶00~21∶00
|
观演建筑
|
全年
|
10∶00~22∶00
|
展览建筑
|
全年
|
10∶00~21∶00
|
宾馆建筑
|
全年
|
2∶00~24∶00
|
办公建筑
|
工作日
|
8∶00~18∶00
|
节假日
|
-
|
教育建筑
|
工作日
|
8∶00~17∶00
|
节假日
|
-
|
医疗建筑
|
全年
|
8∶00~22∶00
|
表B.3.3-2 供暖空调房间温度
日期
|
时间
|
室内空气温度(℃)
|
冬季11月1日~3月15日
|
正常工作
|
18
|
正常工作时间的前一小时
|
15
|
其他
|
5
|
夏季5月1日~9月30日
|
正常工作
|
26
|
正常工作时间的前一小时
|
28
|
其他
|
37
|
表B.3.3-3 室内照明功率密度(W/m2)
建筑类别
|
照明功率密度(W/m2)
|
交通建筑-候车(机)、售票、出发大厅
|
9.0
|
体育建筑
|
7.0
|
观演建筑
|
9.0
|
展览建筑
|
10.0
|
表B.3.3-4 照明开启率时间表
时间
|
照明开启率(%)
|
正常工作
|
90
|
正常工作时间的前、后一小时
|
20
|
其他
|
10
|
表B.3.3-5 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m2/人)
建筑类别
|
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m2/人)
|
交通建筑
|
10
|
体育建筑
|
4
|
观演建筑
|
4
|
展览建筑
|
4
|
表B.3.3-6 房间人员在室率时间表
时间
|
人员在室率(%)
|
正常工作
|
90
|
正常工作时间的前、后一小时
|
10
|
其他
|
0
|
表B.3.3-7 人均新风量
建筑类别
|
新风量(m3/h·人)
|
交通建筑
|
20
|
体育建筑
|
20
|
观演建筑
|
14
|
展览建筑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