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再
生
能
源
应
用
技
术
|
热
泵
技
术
|
55
|
污水源热泵
|
水源热泵采用城市污水作为水源热泵的冷源热源,根据污水与热泵的热交换部分是否直接进行热交换,可分为间接利用系统和直接利用系统。水源的水温应适度,适合机组运行工况要求,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在制热运行工况时,水源水温应为12~22℃,在制冷运行工况时,水温应为18~30℃。污水排水、排热量要稳定,以保证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水源的水质应适宜于系统机组、管道和阀门的材质,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腐蚀损坏。
|
适用于邻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各类建筑的供暖空调系统
|
|
56
|
空气源热泵技
术
|
以空气作为冷、热源,通过高效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热或供冷。具有节约能源,运行费用低,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
|
适宜于室外气候条件满足空气源热泵机组运行的各类建筑空调和供暖系统
|
|
建
筑
节
能
与
绿
色
建
筑
技
术
|
采暖空调技术
|
57
|
蓄冷空调技术
|
将冷量以显热、潜热的形式蓄存在某种介质中,并能够在需要时释放出冷量的空调系统。以电力制冷的空调工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宜设置蓄冷空调系统:(1)执行峰谷电价,且差价较大的地区;(2)空调冷负荷高峰与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且在电网低谷时段空调负荷较小的空调工程;(3)逐时负荷的峰谷悬殊,使用常规空调系统会导致装机容量过大,且大部分时间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的空调工程;(4)电力容量或电力供应受到限制的空调工程;(5)要求部分时段备用制冷量的空调工程;(6)要求提供低温冷冻水,或要求采用低温送风的空调工程;(7)区域性集中供冷的空调工程。
|
电制冷空调系统,包括新建和既有建筑
|
|
58
|
空调设备变频调速技术
|
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根据需求负荷变化,改变转动设备的转速,达到供需平衡。具有易于控制,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的特点。调速范围:10~100%。
|
风机、水泵等的节能应用
|
|
59
|
冷热回收新风系统
|
将室外新鲜空气经过过滤、热交换处理后送进室内,同时又将室内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回收能量后排出室外,属节能环保产品。该装置主要由热交换系统、动力系统、过滤系统、控制系统及箱体组成。
|
建筑物内的空调系统
|
|
60
|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技术
|
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供暖方式。在相同热舒适条件下,室内空气平均温度可比对流采暖时的室内空气平均温度低2~3℃。应考虑室内家具对地面辐射散热有一定影响。
|
民用和工业建筑
|
|
建
筑
节
能
与
绿
色
建
筑
技
术
|
建
筑
设
备
运
行
与
管
理
技
术
|
61
|
区域能源技术
|
采用大型机组和设备,具备能效高,自动控制性能好等特点,并且统一调配资源,减少初投资规模和减少峰值负荷时的能源消耗;一般可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余热废热等未利用能量,减少常规一次能源消耗;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效合理的集成多种节能技术,相辅相成优化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系统智能化控制程度高,通过智能优化控制,保证低负荷需求情况下,系统仍能保持较高的效率。
|
园区、建筑群、居住小区等;周边具有较好的可再生资源利用条件或余热废热资源等;
|
|
62
|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技术
|
采用大集成电路及新型ARM处理器技术,应用于各种建筑场合的能耗数据采集,具有可靠性高、性能稳定、安装方便等特点,各项指标满足建设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建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等标准规范要求
|
工业和民用建筑
|
|
63
|
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
|
通过在建筑物内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各项要求满足《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DGJ32/TJ111等标准的要求。
|
工业和民用建筑
|
|
64
|
建筑电气智能控制技术
|
由单片机芯片构成,通过联动/手动功能控制并管理各种风机、水泵等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节约电能和人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及时发现故障,保障设备与人身的安全。
|
工业和民用建筑
|
|
65
|
中央空调能源服务技术
|
充分利用节能策略、测控技术、软件及配套硬件系统,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运行诊断、能效评估,并提供智能化的运行管理,实现能源系统安全高效、经济节能。
以远程的手段,通过对中央空调运行工况实施远程监测、能效状况诊断和跟踪,并通过长期的数据的积累,制定节能运行模式,提升区域性的节能水平,达到可持续的提升节能的水平。
|
工业和民用建筑
|
|
66
|
建筑空间能耗管理技术
|
1、 以建筑空间为单位对耗能设备进行综合监控管理;实现多种参数的就地集成。
2、 能耗监测与控制一体化;
3、 采用TCP/IP协议,具有良好开放性。
|
公共建筑的楼宇自动化控制
|
|
建
筑
节
能
与
绿
色
建
筑
技
术
|
城
市
绿
化
技
术
|
67
|
城市绿化灌溉系统技术
|
以作物雾水性、当地土壤特性条件为依据,经内置数据比对计算,自动生成灌溉程序,以达到精确用水灌溉。
|
城市绿化
|
|
68
|
屋顶绿化技术
|
屋顶绿化屋面应承受系统荷载,并具有蓄水、保温隔热、隔声及节能效果。种植屋面应设二道防种植物面水,上道防水层应为耐根穿刺防水层,并应与防水材料应相容。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种植屋面保温层应选用密度小、压缩强度大、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的材料。不应使用散状保温隔热材料。种植屋面排水层应选用抗压强度大、耐久性好的轻质材料。
|
建筑屋面
|
|
69
|
建筑立体植绿建造技术
|
对建筑物的垂直墙面和屋顶平面进行立体绿化。垂直墙面可选择适宜的攀援植物;屋顶应在满足建筑负荷并做好防水工程的条件下选择轻质栽培基质和适宜的植物种类。建筑立体绿化可以在不增加城市绿化用地的情况下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减少环境噪声污染,提高建筑保温性能。
|
建筑屋顶与墙面绿化
|
|
节
水
与
水
资
源
利
用
技
术
|
70
|
屋面虹吸雨水排水系统技术
|
由虹吸式雨水斗、管材、管件、固定件及配套系统组成。系统根据“伯努利”方程原理,利用雨水从屋面流向地面的高差所具有的势能,形成悬吊管内雨水负压抽吸流动,雨水连续流过悬吊管,并转入立管,跌落时形成的虹吸作用使雨水以较高的流速排出。具有气水分离性能好、流量大、斗前水位低等特点。
|
建筑屋面雨水排放
|
|
71
|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
由整流井、格栅井、调节池、初沉池、曝气滤池、清水池、机房等组成;进行处理工艺的优化、处理效率佳,综合效益好。可集成处理工艺的成套设备,利于合理布局、实施,维护方便。
|
工业、民用建筑
|
|
72
|
冷凝水回收技术
|
空调冷凝水利用技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空调冷凝水作水资源,二是利用空调冷凝水的冷量。
利用空调冷凝水作水资源:冷却水塔补充水、作卫生用水、 作绿化灌溉用水、 作饮用水
利用空调冷凝水的冷量:用空调冷凝水冷却风冷型冷凝器、作工业冷却水。
|
工业、民用建筑
|
|
73
|
陶瓷透水硅砂砖技术
|
有透水、透气、防滑、减噪特点,能有效涵养地下水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有助城市绿化
|
城市道路
|
|
建
筑
节
能
与
绿
色
建
筑
技
术
|
节
水
与
水
资
源
利
用
技
术
|
74
|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技术
|
分为单体建筑物分散式集蓄系统和建筑群集中式集蓄系统。由雨水汇集区、输水管道、截污装置、储存、净化和配水等部分组成。使雨水得到合理利用,并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和处理系统的负荷。
|
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
|
|
75
|
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
系统设计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根据选定的排水水质、水量和中水回用水的水质与水量要求,确定处理工艺和规模。处理后的中水必须达到回用水的水质标准要求。
|
建筑物、住宅小区
|
|
76
|
集约式模块化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
是采用PP储水模块,收集、储存、过滤、消毒等设备,对雨水进行高效收集再利用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可有效节约水资源,调蓄防涝,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模块化拼装,工期短,水质好,材料可循环利用
|
建筑物、住宅小区雨水收集利用
|
|
77
|
生活污水生态再生处理系统
|
利用天然或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处理技术处理污水,净化后的污水可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的要求,处理后的中水可以回用于绿化喷灌、清洗水、冲厕等,具有出水水质稳定、运营成本低、可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等特点,可有效节约水资源。
|
小区再生水处理
|
|
78
|
污水再生水的回用技术
|
城镇污水经净化后的排出水,再经多种由不同处理单元技术组合而成的成套处理工艺技术处理,达到再生利用的相关水质标准后,做不同用途的用水。实现污、废水的资源化,节约用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
城镇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补充水源水、工业用水等
|
|
建
筑
节
能
与
绿
色
建
筑
技
术
|
节
材
与建
造
关键
技
术
|
79
|
外墙保温与PC预制构建一体化技术
|
保温材料与预制构件粘结牢固、整体性好、确保外墙面的平整度、控制保温材料与外墙质量、提高工效、保护环境、减少对现场技术工人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工程成本、较少工程能耗、提高成品质量、施工速度。
|
工业与民用建筑
|
|
80
|
预拌砂浆生产应用技术
|
预拌砂浆包括湿拌砂浆和干混砂浆,采用自动生产线专业化集中生产和商品化供应。有利于保证砂浆质量,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
|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砌筑、抹灰和地面工程
|
|
81
|
预拌混凝土技术
|
将混凝土置于在有自动计量装置的混凝土搅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向施工现场供应商品混凝土,可提高混凝土质量,确保混凝土质量稳定,减少现场和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宜于采用散装水泥,并可降低水泥用量,节约水泥,属于环保节材的绿色建材。
|
城市民用与工业建筑及大型混凝土工程
|
|
82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
高性能混凝土是指使用高效减水剂和活性掺合料,严格控制水胶比和水泥用量,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适宜的强度及优异的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在恶劣环境下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
对混凝土耐久性有较高要求的房屋建筑结构以及桥梁、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
83
|
HRB400 级钢筋应用技术
|
采用微合金技术生产的HRB400 级钢筋,抗拉强度570MPa,屈服强度400MPa,强度设计值360MPa,伸长率(δ5)≥14%。强度高、延性好,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列为主导受力钢筋。产品标准、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齐全。
|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
|
|
84
|
柔性饰面砖
|
以彩色改性无机矿物粉料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经过特定工艺制成的具有柔韧性的轻质建筑装饰薄板,能够和外保温系统实现柔性面层与柔性基底的完美结合。具体做法详见江苏省《柔性饰面砖外墙饰面系统应用技术规程》(JG/T051-2012)。
|
工业与民用建筑
|
|
85
|
居住区有机垃圾生化处理设备
|
对居住区分类收集后的厨余类垃圾进行生化处理。该装置具有搅拌、控温和除异味等功能,处理时间约48h,其它应符合CJ/T3059-1996 和GB14554-1993 相关标准的要求。可减少垃圾清运量和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的污染物排放,实现有机垃圾的资源回收利用。
|
居住区厨余类垃圾处理
|
|
既
有
建
筑
节
能
改
造
技
术
|
|
86
|
外墙外保温节能改造技术
|
对建筑物外墙墙体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外墙基层表面情况,清理后采用涂刷界面剂或批刮聚合物界面砂浆处理,使基层强度、防火、防水等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并采用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无机保温材料等保温材料,使墙体热工性能满足江苏省节能规范要求,外饰面可采用弹性涂料、反射隔热涂料等材料涂装。
|
民用建筑外墙节能改造
|
|
|
87
|
建筑外门窗节能改造技术
|
对既有建筑的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单玻塑料门窗等,采用钢门窗框包塑处理、铝合金型材断桥改造、单层玻璃改中空玻璃、增加玻璃贴膜等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同时采用密封条加强气密性处理、增加活动外遮阳等技术,使窗户综合热工性能满足节能规范要求,避免单一的拆换整套窗户的高成本改造,对建筑原有窗户进行经济可行的再利用,实现了资源节约型和因地制宜地节能改造。
|
民用建筑门窗节能改造
|
|
|
88
|
建筑屋面节能改造技术
|
对既有建筑屋面在确认原有实际构造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与屋顶部分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综合两方面结果后选择合适的保温改造方案,并进行倒置式或其它防水处理方式,也可进行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现场施工技术。在防水保温的基础上,还可进行屋面植物绿化技术或平改坡等配套。
|
民用建筑屋顶节能改造
|
|
|
89
|
建筑中央空调节能改造技术
|
针对没有变频装置的老式中央空调的冷热源、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进行变频设备的加装,可以让中央空调系统在相适应的负荷需求条件下进行制冷供暖,避免提供不必要的冷热量、冷热水量以及冷却水量,从而节省运行能耗。
|
工业、民用建筑
|
|
|
90
|
建筑光源和灯具节能改造技术
|
在满足现行标准照度值要求的前提下,将光源更换为三基色电子镇流器荧光灯、无极灯、LED灯等各类节能灯,灯具更换为照明效率≥70%的节能灯具。
|
工业、民用建筑
|
|
|
91
|
太阳能建筑应用节能改造技术
|
居住建筑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公共建筑采用太阳能光电系统,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用太阳能光热系统。
|
工业、民用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