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环境、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技术体系基本完备,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基本建立,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应用逐步成熟,形成能够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和服务体系。装配式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结合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钢结构建筑作为建造方式创新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
——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其中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
——到2020年,培育2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市(县)、30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80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展望到2025年,装配式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建筑品质全面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完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装配式建造全产业链骨干企业。全省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
专栏1:河北省装配式建筑“十三五”主要规划指标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2020年
|
指标属性
|
|
示范创建
|
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
2个
|
预期性指标
|
|
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市(县)
|
20个
|
约束性指标
|
|
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
30个
|
约束性指标
|
|
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
80个
|
约束性指标
|
|
科技进步
|
建筑业生产效率提升
|
100%
|
预期性指标
|
|
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周期缩短
|
25%
|
约束性指标
|
|
人才发展
|
领军人才
|
15-30人
|
预期性指标
|
|
高级管理人才
|
900-1500人
|
预期性指标
|
|
高级技能人才
|
9000-15000人
|
预期性指标
|
|
续专栏1:河北省装配式建筑“十三五”主要规划指标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2020年
|
指标属性
|
|
规模效应
|
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
|
10%
|
约束性指标
|
|
中高层新建装配式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
|
100%
|
约束性指标
|
|
产业集聚
|
产业示范园区
|
5个
|
预期性指标
|
|
产业联盟
|
3个
|
预期性指标
|
|
龙头骨干企业
|
30个
|
约束性指标
|
三、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与发展定位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要素,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年)》,明确全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
(一)构建京津冀装配式建筑协同发展格局。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发挥我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市(县)的引领作用,明确功能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建立以科技创新、智慧发展、要素集聚、产业联动为特点的全省装配式建筑立体发展格局。全省范围内规划张家口、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沧州市和环京津县(市、区)率先发展,其他市、县加快发展。
|
专栏2:京津冀装配式建筑发展协同定位
|
|
|
协同定位
|
|
北 京
|
国家智库、科技创新、设计创新、人才培训、标准制定、大数据管理。
|
|
天 津
|
示范基地、科技创新、设计研发、云计算服务。
|
|
我省率先发展地区
|
京津科技推广基地,部品生产、物流配送、展示交易、区域辐射中心。
|
率先发展地区依托本地建筑业基础、城镇化发展动力和京津市场潜力,抓住北京携手张家口联合承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战略机遇,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兼顾发展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积极推动农村装配式低层住宅建设,通过打造区域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满足京津市场需求,实现生产基地科学布局。
环京津县(市、区)结合本地既有特色产业基础,规划形成面向京津市场的装配式建筑综合服务环,进一步整合并提升现有产业门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服务京津及周边地区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产品供应与服务带,使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成为促进区域内产业转型的新动力。
|
专栏3:全省率先发展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定位与产业引导
|
|
率先发展
地区
|
发展定位与产业引导方向
|
|
张家口
|
借助举办冬奥会机遇,重点发展钢结构建筑,服务场馆建设。积极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探索在旅游景区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
|
石家庄
|
依托省会城市技术和人才优势,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生产和安装设备,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建立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信息化平台。
|
|
唐山
|
依托钢铁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钢结构建筑。积极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色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研发农村装配式低层住宅体系。
|
|
保定
|
借助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和雄安新区建设机遇,建设预制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形成满足北京产业转移和雄安新区建设的产业基础。
|
|
邯郸
|
依托冀南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围护体系,研发农村装配式低层住宅体系。
|
|
沧州
|
依托临雄安新区、天津区位优势和沿海港口优势,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服务本地及周边市场。
|
|
环京津县(市、区)
|
依托环京津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围护体系、部品部件生产和物流基地,建设环京津装配式建筑产品服务带。
|
(二)明确全省装配式建筑生产分级引导方向
|
专栏4:全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等级结构
|
|
产业基地等级
|
空间布局
|
|
综合性生产基地
|
石家庄
|
|
区域性生产基地
|
唐山、邯郸
|
|
自给性生产基地
|
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邢台、定州、辛集
|
|
环京津装配式建筑
综合服务环基地
|
承德、保定、廊坊
|
——综合性生产基地,布局石家庄
依托石家庄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综合优势明显、配套政策完善等优势,以建筑产业科技创新为基本定位,重点对接北京和天津科技资源,搭建设计研发和智慧管理平台,兼顾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和混合结构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辐射带动全省。
——区域性生产基地,布局唐山和邯郸
依托唐山钢铁产业优势突出、交通区位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等特点,规划定位为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钢结构建筑,积极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借助区域内良好的现代木结构、陶瓷、型材等产业基础,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建筑部品、整体厨卫等,形成相关产业集聚区,重点服务京津冀北部以及东北地区。
依托邯郸丰富的产业基础、试点基地、广阔的市场辐射以及农村试点经验等诸多优势,规划定位为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配套部品部件,积极发展农村装配式低层住宅,服务河北省南部地区,辐射相邻地区。
——自给性生产基地,布局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邢台、定州、辛集
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邢台、定州、辛集,规划定位为以预制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基地,辐射范围为半径在150公里之内的本市及周边地区,作为综合性和区域性生产基地的有效补充。
——环京津装配式建筑综合服务环基地,布局承德、廊坊、保定
承德、廊坊、保定,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发展、通过园区承载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充实服务京津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服务环,积极承接北京装配式建筑产业转移。
|